沈阳京科胃肠医院怎么样?
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,是一种常见病,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。常见慢性浅表性胃炎、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。慢性胃炎病理上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要特点,部分患者在后期可出现胃黏膜固有层腺体萎缩、化生,继而出现上皮内瘤变,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。
发病病因
1.幽门螺杆菌感染、病毒或其毒素。多见于急性胃炎之后,胃黏膜病变经久不愈而发展为慢性浅表性胃炎。主要指幽门螺杆菌感染。
2.刺激性物质。长期饮烈性酒、浓茶、浓咖啡等刺激性物质,可破坏胃黏膜保护屏障而发生胃炎。
3.药物。有些药物如保泰松、消炎痛、辛可芬及水杨酸盐、洋地黄等可引起慢性胃黏膜损害。
4.口腔、咽部的慢性感染。
5.胆汁反流。胆汁中含有的胆盐可破坏胃黏膜屏障,使胃液中的氢离子反弥散进入胃黏膜而引起炎症。
6.X线照射。深度X线照射胃部,可引起胃黏膜损害,产生胃炎。
7.环境变化。如环境改变,气候变化,人若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,就可引起支配胃的神经功能紊乱,便胃液分泌和胃的运动不协调,产生胃炎。
8.长期精神紧张,生活不规律。
9.其他病变的影响。如尿毒症、溃疡性结肠炎等均可引起慢性胃炎。
临床表现
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,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。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、食欲减退、餐后饱胀、反酸等。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、消瘦、舌炎、腹泻等,个别病人伴黏膜糜烂者上腹痛较明显,并可有出血,如呕血、黑便。症状常常反复发作,无规律性腹痛,疼痛经常出现于进食过程中或餐后,多数位于上腹部、脐周、部分患者部位不固定,轻者间歇性隐痛或钝痛、严重者为剧烈绞痛。
诊断依据
慢性胃炎症状无特异性,体征很少,X线检查一般只有助于排除其他胃部疾病,确诊要靠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组织检查。在我国有50%~80%患者在胃黏膜中可找到幽门螺杆菌。
相关检查
●实验室检查
1血常规检查:用于了解患者有无贫血。
2粪便常规+隐血试验:用于了解患者有无消化道出血。
●病理检查
慢性萎缩胃炎主要依赖胃黏膜活组织检查进行确诊。
●胃镜检查
1、慢性非萎缩性胃炎:胃镜下可见黏膜红斑、出血点或斑块、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、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。
2、慢性萎缩性胃炎:胃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,以白相为主,皱襞变平甚至消失,部分黏膜血管显露。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。
●幽门螺杆菌(Hp)检查
治疗方法
大部分慢性浅表性胃炎可逆转,少部分可转为慢性萎缩性胃炎。慢性萎缩胃炎随年龄逐渐加重,但轻症亦可逆转。因此,对慢性胃炎治疗应及早从慢性浅表性胃炎开始,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也应坚持治疗。
由于个体差异大,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、最快、最有效,除常用非处方药外,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。
1. 消除病因
祛除各种可能致病的因素,如避免进食对胃黏膜有强刺激的饮食及药品,戒烟忌酒。注意饮食卫生,防止暴饮暴食。积极治疗口、鼻、咽部的慢性疾患。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。
2. 药物治疗
●疼痛发作时可用阿托品、普鲁本辛、颠茄合剂等。
●胃酸增高可用PPI质子泵抑制剂,如雷贝拉唑、兰索拉唑、奥美拉唑等,症状较轻者可用H2受体阻滞剂如甲氰咪胍、雷尼替丁、氢氧化铝胺等。
●胃酸缺乏或无酸者可给予1%稀盐酸或胃蛋白酶合剂,伴有消化不良者可加用胰酶片、多酶片等助消化药。
●胆汁反流明显者可用胃复安和吗叮啉以增强胃窦部蠕动,减少胆汁反流。铝碳酸镁片、消胆胺、硫糖铝可与胆汁酸结合、减轻症状。
●对于由幽门螺杆菌(Hp)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,常需根治Hp治疗,我国目前推荐方案为铋剂四联方案:质子泵抑制剂(PPI) +铋剂+2种抗菌药物,疗程为10或14天。
Hp根除治疗结束4周后,需常规评估抗Hp治疗效果,首选方法是无创性的13c尿素呼气试验或14C尿素呼气试验。Hp治疗方案的选择如下表
抗生素 |
克拉霉素、阿莫西林、甲硝唑、替硝唑、喹诺酮类、呋喃唑酮、四环素等 |
PPL |
泮托拉唑、艾司奥美拉唑、奥美拉唑、兰索拉唑、雷贝拉唑、艾普拉唑等 |
铋剂 |
枸橼酸铋钾、果胶铋等 |
3.手术治疗
针对药物不能逆转的局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,可在胃镜下行黏膜下剥离术(ESD)或黏膜切除术(EMR)。该方法为微创的治疗方法,在胃镜下将病变逐渐切除,一般手术时间1~2小时,对患者的身体及体力造成的损害小,医疗花费相对少,但术中及术后有出血、穿孔等风险,需要密切监测。
切除病变后会对切除的组织进行病理检查,如切缘发现癌变或癌组织浸润较深,需追加外科
手术治疗。